首页 > 学术研究

嬴姓氏起源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发布人:中国秦文研究会秦文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5-06-24 10:42 点击率:3504

魏建震

秦古姓为嬴姓,关于嬴姓起源,文献记载有嬴姓为少昊族姓和秦赵之祖先因帮助舜驯服鸟兽而得赐姓两种说法,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同认识。嬴姓与太皓之偃姓是一姓还是两个不同的古姓,学界至今也存在争议。

嬴姓起源的讨论

关于嬴姓起源,文献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是《说文》所载嬴为少昊之姓,《说文》云:“嬴,帝少昊之姓也,从女,嬴省声”。段注:“按秦、徐、江、黄、郯、莒皆嬴姓也。”嬴,《地理志》作盈。一是《史记•秦本纪》所载舜赐伯翳姓为嬴氏说。《秦本纪》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佐舜调驯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舜赐姓嬴氏。”《通志•氏族略•以姓为氏》认为伯益即伯翳,“嬴氏,伯益之后。伯益作朕虞,有功,赐姓嬴氏。”

关于少昊氏,《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鸟师而鸟名的少昊氏何以为嬴姓,杨向奎先生认为,“嬴、偃音同,或即一姓。……徐为嬴姓,舒为偃姓;今知徐、舒为一。”偃古与燕通,也就是说,少昊的得姓可能与鸟有关。嬴在古文献中,除了姓氏之外,还常被用作地名。《春秋•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嬴”杜注“嬴,齐邑,今泰山嬴县。”《礼记•檀弓下》“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自齐葬母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古嬴地在今山东莱芜境内,莱芜地区是古少昊族活动区域。古地与古姓,往往关系密切,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六曰以姓为氏。姓之为氏,与地之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居而命,得赐者为姓,不得赐者为地。居于姚墟者赐以姚,居于嬴滨者赐以嬴。姬之得赐,居于姬水故也;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赐姓。”

对嬴姓起源的研究,涉及到先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古姓起源问题。近年来,赵雁侠、张淑一、陈絜等先生均以姓氏制度为题,写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大大推进了姓氏制度的研究。但愚见以为,关于姓氏起源问题,仍是各家研究的薄弱环节。古姓起源问题研究实质上还没有获得大的突破。根据文献记载,古姓起源,或与古族活动的地域往往密切相关,或与古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国语•晋语四》记载炎帝族与黄帝族二姓起源问题时,提出古姓起源与德密切相关[①]。当代研究者多以德为西周后期概念,而认为此条材料不能反映古姓起源问题。其实德即性,性与姓均从生字孳乳而来,古姓因德而起,反映了古姓的起源与古族生活的地域相关、或与古族的生产生活状况相关。我们这里有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问题是,古姓产生后有表示血缘传承的功能,但这与古姓起源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若沿着血缘分化的思路去探讨古姓起源,将永远无法找到其起源的根本所在。

杨向奎先生提出少昊嬴姓起源可能与鸟有关,若此说不误,嬴姓起源反映的正是少昊氏族的古代生存状况。《史记•秦本纪》记载舜因伯益善训鸟兽而赐姓嬴氏,此赐姓也与鸟相关。少昊嬴姓说与伯益赐姓嬴氏说之间或许存在内在联系。此外,古姓起源常与古地有密切关系,嬴姓古族最早活动地即在古嬴地。这也绝非偶然巧合,至于嬴姓古族是因居于嬴地而得嬴姓,还是相反,目前还无法取得可信的结论。至少我们可以说,少昊嬴姓可能与其活动在嬴地有关。

除了地名与古姓外,嬴在文献中还曾被用为古族名。《逸周书•作洛解》“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叛,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扶诸侯,……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里。”孔晁注认为九里是地名。这里的九里有可能是九个里,此九里与前文九邑相对,表示殷遗民所迁的地域范围。《左传•昭公元年》“周有徐、奄”,与《作洛解》记载的为同一事件,杜预注“二国皆嬴姓。《书序》曰:‘成王伐淮夷,遂践奄’徐即淮夷。”徐、奄为嬴姓,《汉书•地理志》临淮郡徐县条下班固自注:“徐,故国,盈姓”,王先谦补注云:“盈,嬴字同,《左传》作徐嬴”。嬴与盈实为一姓[②],熊盈族即熊嬴族。嬴为嬴姓之一族,周公征伐的为嬴姓族集团,其有名者为徐、奄、熊、嬴等,其族之数量为十七。十七个嬴姓之国,即十七个嬴姓分族,也就是十七个氏,上古时期以国为氏,可惜这些国的名称除了徐、奄、熊、嬴外,文献没有记载。

《作洛解》记载周公所征嬴姓之国中有熊国,《左传》文公十二年孔疏引《世本》有熊姓,顾炎武、顾栋高都将其列为与嬴姓并存的另外一姓。张淑一教授根据《春秋》左氏经宣公八年“戊子,夫人嬴氏薨。……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嬴”,《公羊》及《谷梁》经均作“戊子,夫人熊氏薨,……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和杨树达、王国维等人嬴字与熊字字形相近,先儒误释为熊而经文经从之的说法,认为熊姓当为嬴姓之讹。于省吾先生通过对字形的研究,认为“”和从“”的字都是由能字所孳乳[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能,古熊字,《夏小正》曰能罴则穴,即熊罴也”这样看来,《作洛解》记载的熊可能是嬴姓族集团的一个分族。

根据于省吾先生的研究,能字为一兽形,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字形的一部分表音。嬴字为能的孳乳,这样,舜因伯翳善于驯服鸟兽而赐其为嬴氏,也就包含了一定的内在意义。能字孳乳的从的字中,有一个从从呈的字,《武英殿彝器图录》载《季鼎》铭文有“季作氏行鼎”,此字从从呈,呈亦声,何光岳先生认为是燕的异字[④],此字实为嬴字的通假字,这样,原本象兽形的能便孳乳出与鸟相关联的嬴。如此,少昊以嬴为姓,秦人祖先因驯服鸟兽被赐嬴姓,便可以联系在一起来考虑其内在含义。

与嬴姓的两个来源相似,历史上著名的姜姓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国语•晋语四》记载的“炎帝以姜水成”,因此得姜姓,二是《左传》记载的“共工从孙四岳佐禹有功,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崔述在《唐虞考信录》中就曾责难四岳赐姓姜氏的说法,认为“语殊失实。”他考证说“四岳乃尧、舜之相,荐鲧及禹者,不得复为禹佐;而四岳本长诸侯,亦不待佐禹而后‘命为侯伯’也。且传及晋语皆称炎帝为姜姓祖;炎帝在四岳前,非至四岳始赐姓矣。至共工氏,乃继炎帝为水师者,与炎帝不同族;四岳果炎帝后,又安得为共工之从孙乎!”[⑤]崔述的论证有一明显的错误,这就是他把四岳作为一个人,而非一个古族的称号,因此他的论证是不可靠的。

考察姜姓和嬴姓的起源,我们发现赐姓说发生的时代晚于以地为姓说。舜赐伯翳姓为嬴氏,此姓与氏没有太大的差别。禹赐太岳姜姓,其氏为有吕。赐姓的含义,应该是承认被赐姓者为该姓族的首领或成员的含义。赐姓之姓往往还与该族所居之地地名一致,赐姓也应当包含有承认该族所占领土的含义。总之,赐姓在古姓起源中,应该不是古姓起源的最原始形态,对赐姓材料的解读,应该放在古族发展的历史中加以考察。

嬴、偃二姓关系略说

在嬴姓研究中,学者间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便是嬴姓与偃姓的关系问题。关于偃姓的由来,《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以姓曰偃”。《通志•氏族略》舒蓼氏条下引《世本》云:“偃姓,皋陶之后”。《汉书•地理志》六安国六安县条下班固自注:“六,故国,皋陶后,偃姓。”《说文》记载嬴为少昊之姓,段注《说文》云:“按秦、徐、江、黄、郯、莒皆嬴姓也。嬴,《地理志》作盈。又称伯翳嬴姓,其子皋陶(学者已指出,此处为段氏误记,文献只有皋陶为伯益父的记载),偃姓。嬴、偃,语之转耳。”段氏嬴、偃为一声之转的论断,得到许多学者的赞成,清人雷学淇《世本校辑》“皋陶出自少昊,其后为六,偃(嬴)姓”。清人张澍《姓氏辩误》、近人刘师培《左盦外集》等均采用这一说法[⑥],杨向奎先生认为,“嬴、偃音同,或即一姓。……徐为嬴姓,舒为偃姓;今知徐、舒为一,偃、嬴自非二矣”[⑦]郭沫若也说“皋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偃、嬴,一音之转,当时从两个近亲氏族部落发展下来的。”[⑧]徐旭生先生认为,皋陶之皋即“太皞”“少皞”之皞。[⑨]

除了嬴、偃二字音近外,文献记载的伯益为皋陶之子,也可以为二姓为一声之转说提供一定的证据,《潜夫论•志氏姓》“舜曰:‘皋陶蛮夷滑夏,……其子伯能议百姓以佐舜语调训鸟兽’”。《列女传》载“皋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皋子,皋陶之子伯益也。”曲阜为少昊之墟,而皋陶生于曲阜偃,古姓常与古族生存之地相一致,从这个角度来看,嬴、偃为一声之转,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有学者认为,偃即奄、.《左传》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以少昊之虚。”[⑩]若此说不误,从奄之姓也可得出嬴、偃本为一姓之说。

《潜夫论》等文献记载伯翳之父为皋陶,《史记•秦本纪》记载伯翳之父为大业,近年有先生认为,《潜夫论•志氏姓》以伯翳充当皋陶之子完全违背了《史记•秦本纪》有关伯翳之父为大业的记载,而《史记•秦本纪》的祖先世系出自秦人的史籍,当以此为准。关于偃、嬴两字,在古音声转方面也存在问题,我们认为,这一说法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在古音方面,偃为影母元部字,嬴为喻母耕部字,影、喻声类相同,而耕与元在声部确实相隔较远。上古韵母是否可转,关键是看是否有字例证据。段玉裁曾举娥皇女英之女英,《大戴礼记》作女匽,作为二字为一声之转的字证。在古文献中,耕部字常有与元部字相通者,《春秋》左氏经僖公元年:“公败邾氏于偃”,《公羊传》偃作缨。《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说文》引作“自营为私”。耕韵与元韵相通者,先秦文献多见字例[11]。近年出土文献,也多有例证。马王堆出土帛书《五行》引《毛诗•邶风•燕燕》之“燕燕于飞”,燕字作婴,《阜阳汉简》所引《诗经》则作“匽”,婴与嬴声韵具同,匽即偃,嬴、偃古音可通。由以上字例可证,偃与嬴就完全可以为一声之转。

关于伯翳之父为大业还是皋陶的问题,其实古族中所说的父子往往与现代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含义不同,古部族首领名称常常用为古族名,首领间的父子关系常常用来表示古族的分化或聚合。皋陶族可能为少昊族的分族之一,而从秦人祖先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大业来看,大业也应该是东方以鸟纪的少昊氏的后代,这样皋陶与大业即便不是一个部族首领,也应该都属于少昊族团。这样,偃姓之族与嬴姓之族的关系,就可以说是很密切的了。如此来看,《秦本纪》的记载与《潜夫论》的记载并没有根本上的矛盾,二者记载的不同,不能作为嬴、偃为一声之转的反正。《潜夫论》与《列女传》记载的皋陶为伯益之父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2011年十一月在蚌埠召开的第六届淮河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张爱冰、张钟云二先生提供的《江淮群舒青铜器研究的意义》一文(见该会议论文集124—129页),对徐旭生、郭沫若等先生提出的舒、徐同源说进行了讨论,该文引用曹锦炎等先生的研究成果,认为徐、舒在铭文中同时存在,则二者铜器风格不同,二国疆域明确,认为二者不同源。笔者以为,徐、舒在春秋时期为两个不同的国家,这在《左传》上是有明确记载的,这一点无用多论。但是,用春秋时期分别为两个不同的国家来论证他们不同源,似乎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二国同源,是指二国古族的发生阶段出于同一古族。战国时期的秦赵为二国,而其祖先却相同。利用地下材料研究古族氏起源问题,关键是要找到最接近古族起源时代的考古材料。用后代的地下材料来论证这一问题,并不一定能得出可信结论。

我们之所以主张嬴、偃为一声之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便是偃姓若是一个古姓,他在先秦文献中找不到人名证据,皋陶作为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传说人物,其后代子孙众多,而他的姓竟然不见于先秦文献和金文。先秦有重要影响的古姓,大多都能找到人名证据,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偃姓可能与嬴姓本为一姓,否则这一现象好像不太好解释[12]。


[①] 魏建震:《试论德与古姓起源》,载《长江●三峡古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11年5月版。

[②] 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5页。

[③] 于省吾:《释能和以及从的字》,《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 何光岳:《皋陶与六国的源流与迁徙》,《皋陶与六安》第一辑,黄山书社,17页。

[⑤]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76页

[⑥] 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第46页。

[⑦] 《夏民族起源于东方考》,载《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六、七合期。

[⑧] 《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14页。

[⑨]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54页。

[⑩] 韩玉德:皋陶考论,《管子学刊》,1997年第4期,86页。

[11] 参见高亨编纂《古字通假会典》,46—48页,齐鲁书社,1989年版。

[12]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载吴国有帅偃州员,《通志•氏族略•以姓为氏》将其列为偃世之后。从偃州员的称呼看,此偃为氏而非姓,此氏当时由偃(嬴)姓孳乳而来,此人名不能作为偃为古姓的证据。按西周以后男子称氏的习惯,此偃字也只是一氏而非姓。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秦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759号交通运输大厦2-2403号
电话:029-81616443 邮箱:qwyjs221@163.com 邮编:710015